巴里.安斯沃思:条件是好多了,但是容易使人变懒
美国“创新卓越”网站2016年6月19日发表了英国咨询专家(他热衷于科学、商业与音乐)彼得.库克对著名录音师巴里.安斯沃思的采访(http://www.innovationexcellence.com/blog/2016/06/19/innovation-lessons-from-bohemian-rhapsody/)。
巴里.安斯沃思是史上最伟大的摇滚音乐作品之一、英国皇后乐队主唱的《波西米亚狂想曲》(该单曲在英国销售200万张以上,曾创下当时的单曲销售记录)的录音师。
巴里.安斯沃思是史上最伟大的摇滚音乐作品之一、英国皇后乐队主唱的《波西米亚狂想曲》(该单曲在英国销售200万张以上,曾创下当时的单曲销售记录)的录音师。
巴里.安斯沃思出道很早。英国披头士乐队在利物浦“洞穴俱乐部”首演的时候,他就在该俱乐部工作。他的创新性贡献是能够将几百种声音混录在一起。
巴里.安斯沃思是将约束因素转化为创新动力的大师。换一种视角来看,约束不是纯粹的负面因素。多年前,著名画家李燕(李苦禅之子)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作报告,我记得他说道:骑自行车谁都会,杂技演员的高台定车却成了艺术,原因正在于有了约束:独轮、高台、定车,每一项都是约束。李燕的这个看法与西方的“约束理论”(The Theory of Constraints)是相通的。我在2013年写的博文“约束与创造”(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732480.html)也是这个意思。
巴里.安斯沃思在访谈中说,早年他在“洞穴俱乐部”工作的时候,做的是三轨录音。由于轨数少,迫使录音师要尽量做到第一遍录制就要录成功,因为一旦混录完毕就不可更改,与现在的数字录音完全不同。他认为,现代录音棚有很多很多条音轨可用,条件是好多了,但是容易使人变懒。
他的创新还表现在:他率先开发了移动录音棚,还尝试录音过程自动化。他采用了伺服电机来控制调音台,从而能够自动移动24个滑动器(slider),而不需要12双手来操纵调音台。经历了原型制作、反复试验、不断改善的艰苦过程,录音自动化技术才逐渐成熟。若没有这项技术,像《歌剧院之夜》(《波西米亚狂想曲》是该专辑中的一首歌,后来才作为单曲发行)这样的专辑就不可能顺利制作完成。
他的成功还表现在,他能够妥善地处理与皇后乐队的关系。乐队的这些天才乐手一个个自命不凡,都不是善茬,巴里.安斯沃思既需要表现出耐心与谦卑,也需要在关键问题上坚持己见,才能确保最终录制结果的质量。比如,《歌剧院之夜》专辑的录制费时3个月,他若没有高超的平衡人际关系的技能,说不定还没录完,双方就吵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