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克:创新创业教育是为成为创新型国家培养一代新人
6月26日,在第十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做客新华网思客会并接受专访。本网摘编了他谈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
在创新创业战略下,高校也都在做双创教育,现在情况怎么样呢?
龚克:我们现在讲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现在听到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说你要提高学生毕业生的创业比例,这固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我理解创新创业的教育是为了我们国家成为创新型国家,培养一代新人。他是敢想、敢做的一代,而不仅仅是听话、循规蹈矩的一代。
所以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与否不在于这些人要开多少家公司,比如说我们现在很多学生参加了创新创业的实践以后,最后还是会考研究生,还是会考公务员,还是会到中国移动、银联去就业。但是这丝毫不损害他在学习期间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给他一生成长带来的好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他是不是自己开公司作为我们创业教育成败的衡量。
另外一个评判方法,就是看创业团队的成功率,看他们是不是拿到了A轮融资,多少年可以盈亏平衡,多少年可以上市……仅仅以此评价我觉得也是不够的。创新创业是着眼于人的,失败的经历对一个人最终的成功可能是极为有益的。
很多省份开始制定类似休学创业这样的政策,作为大学校长,您怎么看学业和创业的关系?
龚克:我去年曾经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就是说怎么看创业教育,因为在学校的一次讨论会上,有一个同学很尖锐地给我们提了问题,当时我们正在做众创空间,他说南开用房非常紧张,自习教室都不够,图书馆座位也不够,但是你拿出钱来搞众创空间,这符不符合南开的办学定位,会不会把铜臭气引进来,毁了办学的宗旨。这个同学提的意见非常尖锐,非常值得我们思考。
众创空间到底是不是为了办几个公司,这几个公司办得好给学校回馈一点资金,这是不是办众创空间的目的?不是,我们办众创空间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平台,我们希望空间办得大一点是希望给更多的学生提供空间,让学生通过众创空间的实践了解社会需求,了解市场,了解跨学科团队合作。比如山西临县的枣,我们教师和他们有农业方面的合作,去年年底我们得知黄河河滩的枣虽然质量很好,大获丰收,但是卖不出去,创新创业实践的同学们开始觉得很简单,电商就可以了,他们马上介入,结果后来发现这个事情真的不是那么容易,之所以滞销是因为交通不便,那里网络都不通,同学们在大城市习惯的东西到那儿以后就不行了。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就发现任何一个单一的学科都不够用了,搞网络的不够、搞营销的也不行,他们就组成多部门团队。他们在网上推销大枣,他们发现接电话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一个同学在接电话的时候急得直哭,因为别人总觉得他是骗子,他不会跟人交流,怎么回答好别人的问题,让别人信任他,所有这些环节给了他们很大的锻炼,他们在几个月的时间里面帮忙销售了大量的枣,上千万的营业额,他们很有成就感,这些钱并不是赚到他们口袋里,更重要的是他们体会了什么叫真正的社会需求,怎么通过应用自己的知识满足社会的需求,以及怎么弥补自己知识的不足。
我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做这个是干什么的,后来我看到有一个学生晚上十一点多在那儿一边吃泡面一边上网,我们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这是学生的主动行为,他爆发出来的积极性是以他主动作为为基础的,这是在我们课堂上不太容易看到的,因为课堂上总是被动的角色,所以我们怎么能用这个来撬动我们的教改?
我们不能把创业和学业截然分开,把创业看作和学业完全无关的另外一件事。前两天我们一个政治学的博士创业者,他还是我们的在校生,我说你是政治学,不是学金融的,你搞这些创业活动对你的学习成长有帮助吗?还是你打算一旦你经济来源稳定了你就放弃学业,他说还真不是,他是学政治学的,他希望给创新创业活动带来些社会角度。
6月26日上午我们很多高校在一起讨论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我想立足于培养人这个角度,可以把学业和创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但是这个说是好说,但是时间是冲突的,你不可能同时做很多的事情。所以我们允许休学创业,请注意,是允许,不是鼓励。
允许创业需要把我们的教育搞活,教育应该真正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成长为本,应该怎么有利于学生成长就怎么设计我们的制度,而不是以授课怎么成体系、考试怎么好组织等来设计教学制度和机制,从这个角度我觉得创新创业对教改有一定的意义,但是作为学生一定要明白学业第一,要让学业和创业有机地结合,通过创业实践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激发求知的渴望,如此形成良性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