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课程资源» 名家讲堂

Google教会我20件事(上):拒绝“够好”症候群

来源: Medium译文创见    责任编辑: mzx    添加时间:2015-08-21 02:57:00    点击数
本文来源:Medium 译文创见首发 由 TECH2IPO/创见 花满楼 编译 转载请注明出处

 
    Google 的共同创办人 Larry Page 在各种场合发表过自己对创业、对科技圈、对人生事业的种种看法。本文集合了他最具力量的 20 条箴言,并逐一给出了分析。
 
    相信每一个走在创业路上,乃至走在自我实现道路上的人们都在看完这些话之后,都能汲取力量,不再感到孤单!
 
    笔者几个星期前刚刚造访 Google,在那里我所见到的一切让我目瞪口呆,那完全不是现在媒体上泛泛而谈的东西,用一个词来准确形容我当时的心情吧,那就是「炸裂!」我的同伴 Claudia 在 Google 公司闲晃到了一家车库,在那里,有一群人要不是在制造、要不就是在修理无人车。当他们终于意识到身边站着的不速之客时,公司的保安第一时间出现,将她带了出来。
 
    我们当时都满害怕的,觉得自己得深陷某种麻烦中,又或者直接被人给赶出来。所幸,这一切担心都没有成真。我们在公司遇到了一位朋友,他在 Google 公司身居高职。
 
    现在回想当时的经历,我所见到的一切没有任何一丝内容是跟「搜寻」有关,所有的东西都是有关于治疗癌症(一款手环,能够让你身体里面的所有癌细胞都朝著你的手环移动),将一切都实现自动化(汽车只是他们的冰山一角),将无线网路覆盖到所有地方(Project Loon),以及解决其他一些能够惠及几十亿人的专案。
 
    值得 Google 公司关心的问题起码是影响了这个世界上数十亿的人,这是 Google 公司现在的眼光和格局。所以,Alphabet 公司的出现,正好也与上述的宏图伟略契合上了。这个公司对那些可以解决几十亿人问题的公司进行投资控股。
 
    下面列出来了 Larry Page 各种场合所说过的 20 句话,你可以将他们作为指引,很容易明白 Google 公司每一步举动背后的动机。
 
    「你在改变世界,你在忙某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你每天早上起来都是带着喜悦之情。」
 
    你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想要得到幸福,只需要以下这三件事: A)一种不断成长,获得竞争力的感觉;B)一种非常好的情感联系;C)自由选择。每天早上醒来都是带着欣喜的神色,这就是幸福最有利的证据。
 
    如果你每天早上醒来之后,解决的问题是关乎于世界上上十亿的人,那么你会同时拥有上面的三种感觉。
 
    「尤其是在科技领域,我们所需要的是革命颠覆性的改变,而不是累积渐进性的改变。」
 
    我们太习惯于被「够好」给限制住了脚步 。如果你创办了一家公司,事业所取得的成绩足够支撑你照顾一家老小,甚至还能让你到了退休都衣食无忧,但这就是一种「够好了」;如果你写了一本书,卖了 1000 本,这也是一种「够好了」;你甚至会想为什么自从 1965 年之后,飞机的速度为什么还变慢了。Dreamliner 787 实际上比 747 还要慢一些,不过这也无所谓啊,因为一架飞机能把人横跨大洋运送到另外一片大陆上,这不也是「够好了」吗?
 
    但是仍然有一些人,他们拒绝这种「够好了症候群」。Elon Musk 正在打造太空飞船, Larry Page 正在给世界上所有的知识做索引,Elizabeth Holmes 所做的事情有可能通过一根针,诊断世间所有的病症。
 
    Isaac Asimove 曾经写过经典的不能再经典的系列小说「基地」,这确实已经够好了。但是对于他来说并不满足,他最终写了超过 500 本书,这比历史上任何一个人写的书都要多。
 
    在你的概念中,「差不多好了」是到什么标准?有没有一件事情让你对其充满了无限的渴望,想看看它的尽头是什么样子,而不是停留在自己划下的那条线跟前驻足不前?
 
    「我作为领导者的任务就是保证公司里的每个人都享有充分的机会,确信自己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无论我的公司发展到了什么阶段,我都用一件事情来衡量我到底是否事业获得了成功:那就是我的员工在回家的时候会对自己的家人兴奋的说:「猜猜我今天又做了什么事?!」
 
    这个标准是不是永远有效,我不敢保证。但是我确信 Larry Page 让员工们的状态提升到全新的高度,让他们变得充满干劲,充满快乐,让他们永远想要超越 Larry Page 改变整个世界。
 
    让其他人优秀起来,这就是让自己优秀起来的方式。
 
    「很多公司都经不住时间的考验,它们做错了什么吗?不,它们只是错过了未来。」
 
    股市总是能缔造出财富的神话,但是在最初道琼斯指数中的公司几乎全军覆没(除了 GE)。为什么?甚至是 US Steel(美国钢铁),整个国家的每一栋建筑物的背后都有它的身影,也已经宣告破产。为什么?
 
    请不要将目光停留在脚下,不要让现实阻挡了你望向未来的目光。
 
    请给自己一个独处安静的时间,好好想一想未来到底有哪种可能?哪怕是朝着那个方向迈那么一步也好啊!
 
    我们捕捉的也许只是未来中那有可能实现的 1%,我们改变的速度也远远跟不上稍纵即逝的机会。我们满眼看到的报导都是有关 Google VS 某个人的消息,这太枯燥了。我们应该去打造某些不存在的东西!
 
    有些时候,我也想过要放弃,毕竟我没有在解决涉及几十亿人的问题,有些时候我甚至觉得自己写太多类似的东西了,每一天我都在问我自己:「我是不是能写点新的东西出来?」当我脑中空空的时候,就会沮丧不已。
 
    Larry Page 也不想一辈子都被 Google 定义,他想要被某种他现在还没有实现的东西所定义,甚至是被某种他现在畏惧,不敢着手去做的东西所定义!
 
    所以我们觉得我们的生命都是要去挑战未知,尝试一切,去努力的迎接未来。如果因为害怕而裹足不前,你失掉的不仅仅是未来,更丢掉了生命最本真的活力和魅力。
 
    很多大公司的领导人,在我看来,都不太喜欢改变发生,但是如果你回溯历史就会发现,改变确实会出现。如果你的公司静止不前,那么很可能就要遭遇大麻烦。
 
    猜猜 Larry Page 从哪个公司走出来的?Google 公司的搜寻专利最早是由谁发明的?
 
    想一想。这个公司是《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这个公司里的某个员工率先发明了这个专利,试着说服公司把讯息分类搬运到网路上。但是公司拒绝了。
 
    在《华尔街日报》,当时有个中国员工叫李彦宏,他辞职,拿着自己的专利回到了中国大陆,创办了百度。而 Larry Page 将这个专利加以改善,自己去申请了独占专利,然后创办了 Google。
 
    再然后,《华尔街日报》被梅铎(Murdoch)合并,如今每况日下。
 
    「我想,作为技术专家的我们应该有一些安全的地点,供我们去尝试新的东西,然后搞清楚这会给社会带来什么。」
 
    我的一个朋友正在写一部小说,但是他不太敢发表它,总觉得不太好意思。「也许这部小说反响会很差。」他这么告诉我。
 
    幸运的是,如今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中,测试实验是信手拈来的事情。你可以写上三十页的小说,然后将其发表在 Amazon 上,供人免费阅读,你可以自己取个假名,然后看大家是否喜欢它,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就这么做过,这很有趣。
 
    Mac Lethal 是一名说唱乐手,他在 YouTube 上的影片获得了 2 亿次的播放量,甚至 Ellen 都邀请他做客 Ellen Show,让他在节目上展示才艺。
 
    我曾经问他:「如果你的一个影片的点击率没别的影片高,那该怎么办?」
 
    他是这么回答我的:「 没有人会记住你糟糕的表现,他们只会记住你闪亮的时刻。
 
    我欣以为然。
 
    「如果我们真是为了钱来的,我们早就应该把这个公司卖了,然后在海滩上逍遥自在的过日子。」
 
    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 曾经想当学者,当他们为 Google 申请了技术专利之后,在当时,他们第一时间找到 Yahoo,开价 100 万美金把这个专利卖出去。
 
    然后 Yahoo 笑了,找了保安请这两个年轻人出去,然后他们又找到了 Excite,开价 75 万美金。
 
    Excite 也笑了,同样也找了保安请他们出去。而如今,Google 曾经的一位员工现在是 Yahoo 的 CEO,曾经 Excite 的创办人如今在 Google 工作,Google 主宰了一切。
 
    如果想要帮助别人,想要去解决问题,想要跨过去「够好了」这个门槛的时候,钱作为一种诱惑,成为了人们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很多人都在想:「我该怎样得到流量?」这个问题本身就错了。如果你每天都在问:「我今天该怎么去帮助别人?」那么,超出你想像的流量和财富都会汇聚到你的身边。
 
    「不要止步于创新。Telsa 确实给我们带来了电动汽车,但是它在如何普及这个产品上遇到了难题。你必须将创新和商业化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让这项科技惠及消费者才可以。」
 
    爱迪生为了研究灯泡,做试验「失败」了 1 万次,这个故事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之所以把「失败」打上了引号,是因为他做的事情本身就是科学家应该做的事,是真正的科技成果出来之前的必经阶段,所以从本质上来说,这些并不是什么失败的经历。
 
    所以我不也不认为这个有什么值得好夸耀的。
 
    但是 爱迪生 做的另外一件事确实让我不得不佩服,他 成功说服了纽约市 ,在几个星期后利用他的灯泡点亮了整个城市。 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一座城市在夜晚因为通上了电,而彻底亮了起来
 
    这才是创新,让整个世界亮起来的创新。
 
    「如果你说你想要研发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并且借此降低交通事故的伤亡率,那么你所需要拥有的知识技能不会局限在某一个专业领域。在 1995 年的时候,那时我还是个博士生,我就已经对如何打造无人汽车深感兴趣了。」
 
    我们往往会在自己的身上贴上无数个标签,其中就有我们曾经就读的专业,以及工作职位。但是 Larry Page 和 Elon Musk 本身是电脑科学的学士,但是如今的他们正在开发汽车和打造太空飞船。
 
    David Chang 在还是孩子的时候,高尔夫球就打的不错,他在大学的专业是宗教学,然后在 20 岁刚出头的年纪里零零碎碎的打着零工。有时候,他去餐馆打工,然后在日积月累的观察中逐渐熟悉了商业运作模式。然后他在纽约市开了餐厅,后来的发展大家想必都熟悉了。他打造了纽约市人气最旺的餐厅。在接连开了十几个餐厅之后,他成为了历史上最成功的餐厅老板。
 
    Pater Thiel 曾经是在纽约的顶尖法律公司当律师。当他最终决定辞职,选择成为一名创业者的时候,他告诉我很多人都过来跟他说:「我简直无法相信,你就这么从我们身边逃走了!」
 
    逃走了什么?逃走了那些数不尽的标签头衔,我们真正需要做的其实是成为理想中的我们,而不是被这些形式上的东西束缚住了手脚。 我们的生活是由我们的雄心壮志所定义的,是被我们亲手创造出来的东西所塑造的!
 
    「人们是否忙于制造清洁能源,是否在提升交通系统的效率,是否在让互联网变得更加优秀,这些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不要小看那些研究小组,他们改变世界的力量不容小觑!」
 
    我之所以喜欢这条箴言,是因为他将小组织和大问题结合在一起。
 
    Google 就是由一小群人创办起来的,甚至在 Apple 中也不例外。当时的 Steve Jobs 想要打造麦金塔电脑,他首先就是组了一个精英小组,将其搬离到相对独立的一座办公大楼中。这样一来,他们就不会受到大公司官僚机构层层管理所带来的限制。也正是因为 Steve Jobs 这种刻意疏远管理层的态度和举动,使得他被开除了。
 
    多年以后,当苹果日渐式微,他们又重新将 Steve Jobs 找了回来。他回来的第一件事是什么?首先就是将绝大多数的产品专案都砍掉,然后将人员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去解决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难题。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Steve Jobs 的一生改变了电影界、计算机界、音乐界、电视界、甚至是手表界。在 Apple Watch 发布之后,手表的销量顿时下滑。纵观 Apple 的历史,你会发现这就是各种小团队如何解决大问题的故事。Larry Page 也在如法炮制,将这种精神注入到自己的公司管理上。
 
    「我们的产品经理一直处在不够用的状态中,但即便如此,我也秉持宁缺毋滥的原则。」
 
    20 世纪属于不上不下的集体主义。它甚至会尊崇一种名叫「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的规律,也就是每个人的能力都远远配不上他们目前所处的职位。
 
    而如今我们社会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整个中阶管理要不外包出去,要不被技术所替代。这听起来似乎很吓人,但这是一个我们需要接受的事实,也说不上是好事还是坏事。 多年来中阶管理上充满了各种繁文縟节,各种官僚主义,这一次技术的冲击只是让一切回归常态而已。
 
    这就是现实。头脑中的想法跳跃到现实当中,再也没有那么多的阻碍。如果你想走上成功的职场道路,你首先就应该将兴趣锁定在上述拥抱科技的公司身上。这也是为什么一个工程师会这么心甘情愿地为 Google 的搜寻引擎写成吨的程式码,而如今 Cragi Silvenstein 已经是亿万富翁了。
 
commentlink